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化工,让生活更精彩-凯发官网地址下载

 
给力聚苯醚

  李振刚,一个年青知识分子的成才之路

  李振刚是2005年8月从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蓝星新材料科技规划处工作的。

  2006年3月,他被派到地处山西南部的蓝星新材料芮城分公司进行基层锻炼。
  
  在芮城,他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刻苦研习、攻坚克难,把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短暂的时间里,带领并没有多高学历的一群人硬是建设并改造成功我国第一套、世界第三套聚苯醚生产装置并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实现了聚苯醚在我国的工业化生产,填补了我国没有万吨级聚苯醚生产的历史。
  
  由此,他也很快成为了我国聚苯醚生产制造方面的领军人物。
  
  他一步一个脚印,在历任技术员、生产部副部长、生产部部长、聚苯醚车间主任兼研发部主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之后,现已任芮城分公司主持全面工作的常务副总经理。
  
  他以自身的实践演绎了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的成才之路。

  李振刚其人——有志难酬再觅新的机遇
  
  李振刚1971年生于河北省乐亭,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于河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到唐山市冀东氯碱厂工作,当时这是个有着1300人的老字号氯碱企业。

  李振刚到冀东氯碱厂后,是从最基层的司泵工岗位干起的。说起这个岗位,他也由衷感叹,当时这个厂不乏人才,有个车间200多人,却有50多名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到这里只能按一般工人使用。李振刚属于肯吃苦、肯钻研、话语不多这一类型的人,由于他的踏实肯干,一步步先后在班长、调度、工段长、车间副主任的职位上完成着他的成长经历和基层实践。
  
  在冀东氯碱厂,李振刚工作了8年。8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只休息过一个春节。

  就在他踌躇满志要为冀东氯碱厂的事业贡献一生时,厂里却因市场和经营问题日渐衰落。看不到企业前景,大批人才开始流失,他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前程重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而此时和他同来的一批大学生中只留下了两人。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后选择了继续读书。
  
  准备了一个阶段,他考取了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他参与了导师的一个国家“863”纳米阻燃剂开发课题,亲自完成了年产1000吨中试装置的设计,并建成了中试车间,成功完成了中试放大实验。在他临近毕业的时候,导师希望他继续读博,并深入研究该项目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工作。
  
  对于一个研究生能碰上这样的项目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但由于个人经历,他感觉人生苦短,如果再读几年书,能够工作的日子越发少了。
  
  他的想法得到了导师的支持,他的导师遗憾地送他走出了校门。
  
  正好此时蓝星总公司招聘员工,他参加了招聘,而且第二天就被通知到蓝星报道。当时他还应聘过中海油等其他大型国企单位,但蓝星通知他最早,如果说蓝星的人事用人制度当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之中还有着他和聚苯醚的一种缘分。
  
  在蓝星新材料科技规划处工作半年后,有一天,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到基层企业去锻炼一段时间,并征求他的意见想去哪个企业。
  
  他当时丝毫没多想地说:“哪个企业需要就去哪个企业。”
  
  当时,蓝星新材料芮城分公司正在新上一套聚苯醚装置,很需要人手,他便自然而然地来到了芮城分公司,从事技术员工作。

  聚苯醚之物——工程塑料中的宝马良驹

  聚苯醚,业内人也称ppe。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ge公司开发出来并投入生产,之后日本旭化成公司又以另一条路径研发并生产出了聚苯醚,直到中国能够工业化生产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日本能生产这种产品。
  
  聚苯醚属于工程塑料,产品为白色粉末或颗粒形,也有粉末与颗粒的混合形。由于其具有耐热性、阻燃性、绝缘性、电气特性、尺寸稳定性、耐冲击性、抗蠕变性、机械强度等性能,用途非常广泛。
  
  更主要的它比起其他工程塑料来,还具有无毒无害的特点,因此称得上是未来化工产品中的一匹宝马良驹。
  
  在我们常见的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电子器件、汽车零件、一般机械等都有使用。和我们最直接的关系就是人人使用的手机里,家家都必置备的电视机里,就有聚苯醚制造的零件,还有各种家用的塑料灯罩,汽车上的灯罩,电脑、键盘上的发光体、发热体等等都是由聚苯醚生产的。
  
  由于其用途广泛,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聚苯醚树脂合成与技术的研究,包括单体与聚合物的合成,研制单位曾多达20家,但因技术壁垒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后来绝大多数单位都停止了研究。
  
  以后,国家又将其列为“六五”、“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而且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果,并突破了50吨级、百吨级、千吨级的科研和生产大关。但因技术上不成熟,再加上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的危险系数较高,最终都没形成万吨级以上的工业化大生产。
  
  不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就实现不了应有的利润,这是所有化工人都懂的道理。能够实现聚苯醚的工业化大生产纠结中国化工人的心。
  
  因为国内使用的聚苯醚主要靠进口,后来深圳的经销商看到该产品的巨大利润,萌发了引进这套生产线的想法。
  
  由此,又把芮城这个既没有工业基础,又没有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偏远县城与聚苯醚联系了起来。
  
  芮城之地——黄河大拐弯处的风水宝地

  确实,谁都没有想到,聚苯醚这么高科技的东西,其生产装置最后竟然落脚在山西省芮城县这个地方。
  
  芮城县位于山西省的最南端,如果把黄河看成“几”字,芮城就在下边的大转弯处,它南临黄河、北抵中条山、西有风陵渡、东为三门峡。单冲这“南河、北山、西渡、东峡”之地,就可以看出这里的交通曾经是多么不发达。
  
  说起什么知名的芮城倒也有两样。
  
  一是被称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出身在芮城的永乐镇,现在正轰轰烈烈修缮的九峰山是吕洞宾当年修炼成道之地。

  二是1961年首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永乐宫壁画。这是在元代因吕洞宾而修建的道都祖庭,其壁画艺术堪称一绝,存画面积仅次于敦煌莫高窟。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该建筑群整体搬迁技术。当年为修建三门峡水库,避免这里被水淹没,中央政府拨款将永乐宫整体搬迁到20公里以外的县城。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将建筑群整体搬迁而且不毁壁画,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若数典,还有风陵渡,因黄帝的贤臣风后埋葬在这里,这里又是黄河上的第一大渡口,是秦豫通往华北的必由之路。还有具有传奇色彩的舍利塔,始建于东汉年间,后塌毁。宋代有人在废墟上发现了舍利子,随后又重建13层的塔,称为舍利子塔,加上周围的建筑,统称圣寿寺。
  
  那么为什么会把这个项目放在芮城呢?
  
  这是因为现在的芮城分公司其前身是地方的国营化工厂,几经更替产品,后来为国内中小企业板块第一股浙江新和诚股份公司生产2,3,6-三甲基苯酚产品,已靠近后来聚苯醚的上游产品2,6-二甲基苯酚。
  
  前面说过,深圳一家经销聚苯醚的公司看到该产品利润较大,萌发在国内生产的想法,但是他们也知道国内不能工业化生产的原因,而此时捷克有此技术和装置,他们开始引进捷克的装置和技术。
  
  由于芮城有聚苯醚的上游产品,从原料优势的角度考虑,深圳方面把该项目的首选放在芮城。而芮城因工业基础薄弱,正想着如何招商引资,聚苯醚能放在芮城生产,恰如“天下掉下林妹妹”,此事一拍即合。
  
  项目引进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却发现这个技术很不成熟,而且只有800吨中试的基础,离年产1万吨还有很大距离。更为烦心的是,芮城当时接这个项目的企业是制药企业,根本没有化工专业的技术人员,要干这样的项目,困难重重。
  
  芮城方面开始寻求有能力的凯发官网地址下载的合作伙伴。
  
  在一次山西省的招商引资会上,意外地接触到了中国蓝星总公司,蓝星此时刚为自己进行了“老化工、新材料”的战略定位,五大工程塑料就差聚苯醚还是空白,也正在研究生产聚苯醚的工作,由于芮城已经有了引进的基础,便接手了芮城的聚苯醚项目。

  以业为重——勇担责任倾力项目建设

  李振刚到山西芮城时,项目建设已经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开始被安排在技术员岗位,除认真做好分配的工作外,他用已养成的专注精神如饥似渴地翻读着所有的图纸和资料,以尽快熟悉项目中的一切情况。后来三个捷克专家和两个美国专家也相继进驻工地,当时芮城公司只有一个翻译,难免顾此失彼。正好李振刚有外语和专业的基础,自然就成为了翻译。
  
  但他毕竟不是学聚苯醚的,许多的专业词语还没接触过。好在他勤奋好学,在当翻译过程中,又恶补了许多专业知识,有一段时间,基本上是晚上加紧熟读一些资料和专业的术语,白天就要脱口而出。
  
  他作翻译不是只在做一名译员,很多时候,他都会主动以业主的身份协调各方关系。
  
  当时的现场,有技术提供方、有项目设计方、有设备提供方、有施工方、有监理方,用他们的话说如同一个联合国,经常为一些技术上的事争论不休,作为业主的代表,李振刚在之间既要坚持切合实际的意见,又要安抚各方,有时让他都有些难以招架,倒是老外反过来安慰他:“李,不要愁,事情都会解决的。”
  
  善于协调对他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帮助很大,而翻译工作让他在熟悉不同人的或流利或蹩脚的英语中,收获了对聚苯醚的深切理解,他自己说,我直接得到的东西和通过别人翻译而得到的是不一样的。
  
  不只是口头翻译,他还翻译了进口设备操作手册、ppe操作手册,根据外方提供的操作手册编写了详细的聚苯醚单元单机试车方案、投料试车方案、紧急事故处理预案等。还参考国内大型化工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人员编写了适合芮城分公司的生产管理制度,编写并审核公用工程、催化剂、2,6-二甲酚的操作手册等,这些都为他尽快熟悉聚苯醚装置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建设工地上,他的细心和认真也是出了名的。同事说,有一条10公里长的排污渠,就在施工方已经交付后,他又亲自顺着这条排污渠走了一遍,确认各项工作没有后遗症后,才予以了放行。
  
  由于他以最短的时间接近了项目需要的角色,无论是技术提供方还是项目设计方以及项目建设方都很尊重他的意见,很快他在项目建设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
  
  2,6装置上的熔盐反应器系统改造就是一例。原先设计的熔盐反应器有问题,一旦发生停电或停产检修,当溶液温度降到143度时,熔盐就会在管道中凝固成块状,而铲除管道的凝固物是件很麻烦的事情,需要把反应器打开,卸掉催化剂,通入高温蒸汽,慢慢将凝固在管道中的熔盐融化排除,没有十天半个月是解决不了的。
  
  由于这个厂以前用过类似的反应器,再加上芮城经常出现停电的情况,工人们吃到过这方面的苦头,因此在项目建设的调度分析会上,工人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改进。
  
  没想到设计单位一口咬定这个问题不可能发生,坚决不予改动。
  
  李振刚认真了解了这件事情,并且进行了分析,认为职工说得很对,又专门找到设计方的专家商量此事。他认真告诉设计方,由于芮城县经常停电,势必会造成溶盐残留,即使不停电,反应器里的催化剂三个月必须换一次,停产一次上千个管道铲除一遍要用一个月的时间,这不是个小事。然而设计方固执地说自己的设计没有问题,口气很硬,坚决不予改进。
  
  李振刚以业主的身份还是坚持要改,无奈之下,设计方又提出了万一停电时溶盐流不干净,可以采用氮气吹的办法,甚至花了几十万元买了三通球阀装上,但是成效不大。因为用气体吹在直管中能起作用,但在弯管上作用不大,压力不够还是会有残液留存。
  
  问题没解决,李振刚再和设计方交涉,并提出了自己和有经验的工人们研究的改进方案。设计方听后说你改可以,但出了问题我们不负责任。
  
  李振刚心想这本身就是问题,已经提了出来,你碍于面子硬是不改,真要出了问题,你又能负怎样的责任。其实这个时候,设计方还有一些人在李振刚的解释下已经意识到了这问题,但碍于不是决策者,也不好说什么,但在暗地里是支持李振刚的。
  
  李振刚的方案其实并不难,只是把排液管道由空中改为地面管道排出,这样停电后,溶盐可以全部自流出来,不会有残液存在反应器内。
  
  为慎重起见,还专门找了外国专家,并请求他们给予理论上的计算,外国专家帮助计算后,也同意了他们的方案。
  
  在李振刚的顽强坚持下,溶盐系统按照他们的方案进行了改造。改造过程中,他们大胆对一些部件进行了改动,原来设计的12个阀门只留了两个,连结的法兰自然也减少了,这样可以省去一些器材而且管道也更畅通了。
  
  效果是一开始生产时就得到了验证,开车没两天就出现了一次停电,但由于系统进行了改造,没有出现溶盐滞留和凝固的情况,工人们高兴地说再也不用拆设备和敲管道了。
  
  像这样的沟通和说服工作,李振刚作了很多。由于他主动在项目建设上积极投入,很快他也由配角变为主角。不久他被认命为生产部部长,主抓项目的投产准备工作。又过了不久,被认命为ppe车间主任。这时他也不只是建议的地位了,而且能够亲身实践之。
  
  如他提出的尾气排放溶剂收集池建造一事,这是怕万一出现意外,溶液如果流泄出来,造成有害气体散发不说,一但遇到火星,很容易出现爆炸。加建一个溶液收集池,可以防止溶液外泄而出意外。李振刚提出这个设想后,国外专家只有过800吨实验的经历,把这个问题没当回事,还嗤之以鼻地调侃他想建个游泳池。
  
  好在这个时候李振刚已是车间主任了,并有着一定的权限,还是坚持修建了这个收集池。结果,在第一次开车过程中,这个收集池就派上了大用场。
  
  毕竟是第一次开车,外国专家也心有余悸,由于操作失误,液体还是流了出来,李振刚敏锐地闻到了异味,迅速带领职工查找泄漏点,不幸中的万幸,液体都乖乖地按李振刚的意愿流进了收集池。
  
  一场事故淡然化解,一向自傲的外国专家此时也淡定不起来了。事情处理完后,外国专家拿了一瓶威士忌酒找到李振刚,坦然认错,并与李振刚畅饮畅谈。
  
  他们共同的认识是聚苯醚生产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而以前的构想和设计还需要重新认识。

  追求卓越——持续改进保证优质运行

  让李振刚意想不到的是,就在2006年10月开车后不久,外国专家们借回去过圣诞节之际一去不复返了。
  
  外国专家的缺位对芮城新材料无疑雪上加霜,对已经担任这套装置主要负责人李振刚来说压力更是前所未有的。
  
  员工们议论纷纷,外国专家走了,没有了技术人员指导,装置还在极不正常之中,几亿元的资金砸了进去,说不定就是血本无归。也有人说不要迷信外国专家,他们在场不也一样解决不了出现的问题吗。还有的人坚决不同意改动外国人的洋玩意,认为搞不好将是引火烧身。
  
  事物的发展从来就是两面的和辩证的。外国专家的撤走,虽然是坏事,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它却对中国专家的崛起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愤慨是没有用处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和成果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在全厂员工反应最激烈的时候,李振刚此时却是最镇静的。他知道,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去,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重大难题了。
  
  他把整理出的生产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再次进行梳理,投料程序参数设置问题造成反应器温度飞温、仪表选型不当造成控制失误、设备配置不当造成频繁停车、低聚物无法排放、催化剂不能回收等等。他如同攀登高峰一般一步一步向前行进。
  
  装置开始改造的时候,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冷不说,几乎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职工许多又都是新手,出现任何问题都不敢轻易伸手解决,有些职工甚至是害怕,害怕出现安全问题。他们当时只拿着几百元的工资,说拿的钱本来就不多,要再搭上命就太不值了。工作中,常有甩下安全帽就走人的情况,有一天甚至一次就走了3名职工。
  
  那段时间能回到仅隔一条马路远的宿舍躺会儿,成了李振刚最大的奢望。因为有时李振刚才回到宿舍,生产车间的电话就追着打了过来。于时,李振刚索性就天天待在生产车间,无论白天还是晚上。
  
  细心的员工留意过,李振刚曾经连续一个星期没有离开过车间。控制室里的一把椅子就是他的床,累了困了就在上面躺一会儿,醒了就继续盯着装置运行。有一次,一位上早班的员工来到车间看着他还是睡在车间里,但又无以为助,于时洗了个热毛巾给他让他擦擦脸,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有好几天没有洗脸了。
  
  吃饭的食堂也是和车间只有一条马路之隔,可李振刚却常常让同事们把饭打来就在车间吃。
  
  不只是李振刚,这一个阶段,许多职工都是吃住在现场,现任生产办主任的韩秋阳、工艺技术员刘永红、研发室副主任赵建明都回忆说,最长的一个周期他们有28天没回过家,困了就在车间眯了一会儿,醒来用凉水抺一把脸又投入工作。
  
  李振刚和他的团队攻克一道道难关,破解一个个难题。他们先后对反应器的放空管路进行了改造,对过滤机的洗涤管路进行了改造,对干燥单元的风送系统进行了改造,重新设计了低聚物排放、吗啉回收系统,增加了干法造粒装置等等。
  
  仅2007年的一年间,就进行了大大小小的17次技改。装置运行也在渐渐好转。
  
  到了2009年,经李振刚的手改造已达30余次。而这套装置也开始像驯服的野马一样听从李振刚们的使唤了。
  
  随着工艺趋于合理、设备运行平稳,安全、生产、质量都有了保证。到了2010年,产量基本达标;质量得到了用户的认可;销售产品5300吨,是前3年的总和。

  勇攀高峰——小反应器成就巨功伟业

  在这套聚苯醚装置的改造生产过程中,实验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原来设计这套装置时,没有考虑建立实验室。但在装置开车以后,出现的问题很多,虽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可是不经过小试的验证,谁也不敢直接就拿到生产运行中去,而且装置也不适合搞实验。
  
  他们萌发了建立聚苯醚实验室的主意。由于没有预算,起初的实验室简陋到了可怜的地步。
  
  在老车间的三楼找了一间房子,开了个通风口,买了个三口烧瓶,一张桌子上铺了块胶皮垫,有几个器皿,便是实验室了。当然在这里他们首先想的是安全,在实验室装了两道安全门,便于观察。里层是有10毫米厚的有机玻璃,外层是同样厚度普通玻璃,这样如果意外发生爆炸,首当其冲是里层的有机玻璃。
  
  实验室开始连个加温器都没有,如果反应器需要加热或冷却,就往脸盆里倒热水或者加冰块。以后又相继购置了3升、5升、50升的反应器以及其他实验设备,他们的实验也顺利了许多。
  
  实验室虽然简陋,但实验过程却毫不含糊。李振刚和他的助手们在这个小小实验室里一釜釜完成着他们的实验,一天4釜,一釜3小时,这样至少在实验室一天要待12个小时,甚至要通宵达旦。不停地观察,不停地做记录,枯燥而单调,好多时候都是这样熬过来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李振刚一个人在战斗。当时的总经理李宏给了他极大的支持。蓝星的总工程师李瑞亢、蓝星工程中心的刘宇辉等聚苯醚专家们都和他一起进行过研究和实验,但他们最终还要回去做自己的课题。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再到装置上去实践。
  
  他们有着无数次的成功,但更多的却是痛苦。因为一次成功是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当问题找不到时,又要重新查找资料,进行分析,设计方案再进行试验。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专利资料,影响装置本质安全和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原因逐一显露了出来。产生反应器运行安全隐患是由于反应器长时间在过氧条件下运行,反应过程中反应器内形成爆炸混合物。而产品中低聚物偏多,杂质含量高,是批次稳定性差,造成质量不稳定的原因。
  
  整整花了约两年的功夫,他和研发团队查阅了几百篇英文资料和文献,实验更是做了有上千次之多,对比了不同的合成工艺优缺点,终于在2009年优化出适合目前工艺的一种新型催化剂配方,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产品初步稳定后,他的科研并没有停止,继续对新产品、新工艺进行开发和研究。目前,他们已经有了几个成熟的产品配方和工艺,只要客户需要和价格合适,他们马上能组织生产。
  
  现在芮城新材料的聚苯醚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有了影响,而且也得到了韩国三星、lg,日本索尼以及美国和欧洲客户的认可,一举打破了只有美国和日本能生产该产品的局面。
  
  中国能生产聚苯醚的消息传出后,国际市场也反映强烈,立刻市场价格在国际上下降了15%-20%。
  
  李振刚又开始为降低成本而努力。现在,他正在组织研发队伍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聚苯醚产品,并已经取得了小试突破,部分产品被送到用户进行试用后,得到了很好的认可,这为聚苯醚市场进一步的拓展,为芮城分公司聚苯醚向高端产品发展迈出重要的一步。
  
  同时,他们还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3项专利,其中两项发明专利已获得批准。

  全面管理——义胆柔肠不失严宽相济

  随着装置生产的渐渐稳定,李振刚也被任命为了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主抓公司的全盘工作。
  
  这个看起来像一介儒生,戴一副眼睛,和人讲话慢声细语,典型“知识分子”形象的人,在管理上并不含糊。芮城分公司职工谈起李振刚印象时,“年轻有为”、“胆大心细”、“追求卓越”、“管理严格”、“平易近人”、“务实拼搏”、“乐于奉献”、“知识型的管理人才”……五花八门的评价展现了李振刚管理领域的才能。
  
  厂调度员范战峰和聚苯醚车间的安全员杜建民都是芮城分公司的老职工了,他们亲身经历了这个企业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李振刚来,他们一个个都是眉飞色舞。
  
  芮城分公司位于芮城县城西4公里,职工们上下班交通方式大多是骑摩托车,摩托车有着其灵活、轻便的优势,然而一旦大雪降临、路况湿滑,摩托车安全系数低这一致命的缺点就会更加突出和暴露无遗,这段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上班路,就成了很多职工“跑道”,职工们只能一路跑步上下班。
  
  李振刚在上班路上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做出一条规定,在特殊天气路况的情况下,公司统一发班车,保证每一位职工能够安全、舒适地上下班。
  
  同样像修建高标准的洗澡间、建立学习和活动场地、增添娱乐设施等都让员工们交口称道。如今的企业员工们穿上蓝星的服装在县城走着,都会挣来回头率,他们为能当蓝星人而骄傲。
  
  说起李总的“宽”,职工总有说不完的话,说起李总的“严”,职工们的话匣子更是挡不住。他们说,李总做事有章有度。
  
  “安全生产大于天”,这是李振刚常挂在口头的话。聚苯醚生产装置具有高危险性,单从技术层面上强调安全,无法让“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于是从车间一组建,他就着手了整章建制、完善制度、规范流程的工作,而且根据实际的情况,还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些章法,他认为这是对职工负责任的最大章法。
  
  李振刚要求职工上岗前有安全培训,班后有安全总结,每班必须提前20分钟到岗进行交接班,而且每周二下午各班还有定期的安全、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培训。
  
  为了保证制度的执行力,他除了坚持每天要到各个车间巡查一遍外,还经常搞突击检查。有一次,一名职工为贪图省事,在进行高处作业时,直接踩在装置底端的管道上进行操作。李振刚看到后,没有批评,只是用严厉的目光凝视着他。对视中,这名员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羞愧地搬来凳子继续作业。事后,这名员工很有感触地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修心”常常被李振刚拿来自勉,但儒士的形象没有掩盖他对工作严厉的本质,也正是这种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方式,安全第一的理念让大家都能欣然接受。
  
  除了安全生产,化工企业最大的挑战还有环保。在这点上,李振刚也丝毫不含糊,他投入资金改造设备尾气回收装置,将聚苯醚装置和聚苯醚上游装置的尾气集中回收,输送到特制的锅炉内充当燃料,代替煤炭生产装置生产所需要的蒸汽,此举既净化了环境,降低了人力成本,又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
  
  灵活调整产品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是他管理中的又一重要手法。李振刚经过市场调研发现邻甲酚产品很有市场潜力,于是在大量的实验与摸索后,对催化剂进行调整并对装置进行改造。通过改造,又产生了国内唯一一套烷基化生产邻甲酚的装置。邻甲酚目前已是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除此之外,还对以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40多项制度的汇编工作已经完成。随着持续改进的深入贯彻,she、erp、wcm等管理方法的不断应用,企业又重新颁定了岗位职责。
  
  可以料定,随着管理的不断精益化,企业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会更强,对于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会有更重要作用。

  弥补短板——因地制宜建设学习型企业

  由于环保问题,现代化工企业越来越被城市边缘化了。直接后果就是人才引进上的不畅,而芮城又地处偏远,没有人才制约着这个企业的发展。
  
  他们曾参加过山西省在太原的招聘会,主管人事的同志和一些芮城籍的学生进行交流,他们明确表示不愿回到芮城来,即便回来,也是想到政府部门去工作。
  
  企业还到四川理工大学招聘过技术人员,总算在“国家唯一的一套生产装置”、“在这里可以施展才华”的感召下,来了6个大学生,但后来又全走了。
  
  缺少人才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短板。
  
  弥补短板成为了企业一度的重头戏。
  
  在芮城新材料最好的办公室里有一间教室,是专门用来上课的,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周都有培训课,或李振刚自己讲课,或聘请有关人员讲课,而且逢讲必有考试,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成长起来一批人才。
  
  刘建芳,一个并不起眼的女孩子,是和她一起来到芮城的5个大专生中唯一留下来的一个。
  
  这是一个朴实憨厚的河北沧州女孩,西安化工学校毕业后,被招聘到这里工作。面对经常伴有风险的实验和开车,她也打过退堂鼓,但还是坚持了下来。聚苯醚生产流程和工艺对她来说还是新知识,她以朴实的心态进行学习,努力听好每一节课,而且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每次考试她都名列前茅。而在生产岗位上,她更是积极努力、勤问苦练,很快便成为了聚苯醚行业的行家里手,现在她已是聚苯醚车间的主任了。
  
  一个小女子,一个中专生,能成为中国唯一一套ppe装置的车间主任,李振刚不在时,全面掌管聚苯醚的生产。这对那些踌躇满志却又不能脚踏实地的人来说应该是一种反思。
  
  不仅是刘建芳,还有一批学历不高、活跃在各个岗位的中层管理干部们,都是通过顽强自学,坚守在了不同的管理岗位,由于有了这个学习型的管理团队,聚苯醚生产才能保证正常有序。
  
  就是现在走进芮城分公司,浓厚的学习之风依然续存。从公司领导到普通职员,个个忙充电促提高。知识交流、技术研讨、读书活动相继开展。员工们在走亲访友时,满嘴的新名词让亲友们羡慕不已,“持续改进”、“精益六西格玛”、“she管理体系”、“erp”、“世界级制造”……这些以前从未听闻的新名词,现在每个人讲起来都头头是道。不只是挂在嘴上,而且在企业的实践中人人都亲身参与。
  
  为有效提高全员素质,李振刚还派人到哈石化、天津蓝星、中蓝义马,南通厂等多个企业实地学习,学习气氛在这里蔚然成风。
  
  李振刚不只是企业行政上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党内的主要负责人。他不但身体力行,而且鼓励党员们要处处成为楷模,做学习上的先锋。他劝导员工们,学习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事,而应该是主动的。为了不被“被”,他提醒员工,要从思想上树立一种理念,学习是工作的基石,是前进的动力,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才能为工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从他自身的榜样,也让员工们感受到了学习的益处。
  
  当然,李振刚还在打着引进人才的主意。宋立旺,曾经是李振刚的同学,在乐凯胶片厂工作,后来到北京重新寻找工作时,被李振刚知道了,硬是软磨硬泡地劝说他到芮城来工作。宋立旺知道一些芮城分公司的情况,碍于朋友面子不好推辞,在来与不来之间徘徊着,最终在李振刚连“哄”带“骗”之下,使芮城分公司有了自己的总工程师。
  
  李振刚到蓝星只有5年多,5年来他把全部的爱和满腔的热情都奉献在芮城,芮城分公司的职工也把他的名字记在心中。面对已经完全正常运转的聚苯醚装置,李振刚格外清醒,作为聚苯醚生产的领军人物,或许还有更大的项目,或许还有新的攻关,他依然在不停地充实自己。
  
  现如今,新的交通建设正在为芮城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条由运城直达310国道的运(城)灵(宝)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之中,它洞穿中条山、途经芮城、横跨黄河大桥,将彻底改变芮城南来北往极不方便的格局,从此天堑变通途。
  
  大道如虹,愿芮城分公司借这条康庄大道,源源不断地把聚苯醚产品送向四面八方。

                              来源:
   
凯发官网地址下载 copyright © 2005-2010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凯发官网地址下载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京icp05029527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中国日报联合设计制作
技术维护:中国化工数据中心 email:59781555@itsc.chemchina.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0/04/13 09:54:11
网站地图